BOB半岛2025年6月22日,江苏连云港,家长带着孩子在瀛洲水务有限公司浦南污水处理厂参观BOB半岛。耿玉和/视觉中国/图
2025年7月2日,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下称《标准》)修改单,这份颁布于23年前的国家标准,曾推动我国水环境质量快速改善。
《标准》最重要的改动是增加了水污染物一次监测最高允许排放浓度,即“瞬时值”,不再仅关注“日均值”。
《标准》修改单主要起草人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海燕以心率打比方:“日均值”相当于24小时内的平均心率,“瞬时值”相当于每分钟的心率。二者均指示健康风险。
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水污染物浓度时刻波动,此前标准仅关注“日均值”,产生了不少问题。首先,日均值不利于发现瞬时超标排放的环境风险,有的污水处理厂短时间超标排放,钻了空子。此外,对监管人员而言,很难每隔2小时取样、取24小时混合样,仅以一次取样作为执法依据,又不符合法理和排放波动的客观规律。
新设了“瞬时值”,但其污染限值又比“日均值”略宽松,《标准》是加严还是放松,引发讨论。《标准》修改单起草者和多位污水处理行业专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,此次《标准》修改,既非放松,也非加严,而是更加科学、精准、实事求是。“日均值和瞬时值的宽严程度其实可以画等号。”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﹑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教授王洪臣表示。
《标准》修改后,有的污染物排放既不能超过日均值,也不能超过瞬时值,相当于有了两个达标线。
比如COD(化学需氧量)、氨氮、总氮和总磷4项污染物,原有日均值不变,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瞬时值要求。瞬时值限值是日均值的1.2-2倍。
王洪臣表示,COD是有机污染物的衡量指标,超标会导致水体黑臭,氮和磷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,但这4项指标对应的污染物总量要积累到一定程度,才能对环境产生上述影响,因此保留日均值规定更加合理。而增设瞬时值,主要目的是提高执法监督效率。
有的污染物则只保留一道达标线——pH值、色度和粪大肠菌群数的要求,按照国内外监测规定和实际做法,由日均值改为瞬时值。
王洪臣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,这样修改,是考虑到这三种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是动态实时的。例如,粪大肠菌群数在24小时混合样达标情况下,即使短时超标,也可能对下游水环境的卫生指标造成影响;同样,出水pH值短时超标,也可能对下游水生态形成冲击。
王海燕解释,《标准》修改单编制组从生态环境部门的在线监测系统中,调出上亿条污水处理厂排放数据,通过数理统计找出了排放浓度的变化规律,基于95%的置信水平测算出合理的波动上限。
达标的污水处理厂无需为新增的瞬时值要求过度担心。“根据我们测算,目前日均值能够达标的污水处理厂,增加了瞬时值后一般也都能够达标。”王海燕说,污水处理厂不需要改变工艺,但需要关注提升自身的运行管理水平,加强对异常进水、冲击负荷的应对能力。
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18918-2002)已经执行了二十多年,其部分内容体现了时代的痕迹。
2002年,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刚刚起步,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30%,如今,处理率已经达到97%以上,变化可谓天翻地覆。
王凯军回忆,2002年,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比较少,自动化程度也不高,值班人员每2小时或4小时取一次样,将样本保管到冰箱里,24小时后混合并化验。因此,《标准》对日均值的规定,与当时全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水平相适应。
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仅设日均值的规定已不再适应当前形势。对于环保监管人员而言,守着一个污水处理厂24小时、每2小时取一次样并不现实,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,并且对于当时的监管队伍而言也是难以完成的任务。
在《标准》修改前,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以瞬时值超标作为处罚依据。“这是权宜之计,从法理上来讲确实存在瑕疵。”王凯军说。
例如,2018年,天津市宝坻区生态环境局检查发现,当地一污水站的出水一次取样监测总磷超标,故认定为超标,罚款人民币10万元。但运营这家污水站的北京某公司提起了行政诉讼,认为不应即时采样,而应采24h混合样。经过法院审判,天津市宝坻区生态环境局败诉。该案例还入选了“北京四中院2019年十大典型案例”。
《标准》修改后,明确了原来存在的模糊地带,也平息了业内长期以来对此的争议。
首次修改发生在2006年,原国家环保总局决定,修改《标准》,扩大一级A标准的适用范围——排入重点流域及封闭/半封闭水域(如湖泊、水库),强制执行一级A标准,这是《标准》最严格的一档。水污染物排放分为三级,一级标准又分为A标准和B标准。
王洪臣解释,由于国管或省管的重点流域和封闭/半封闭水域占了我国水环境的90%以上,这实际上要求一级A标准成为主流。
“《标准》的首次修改,极大推动了中国水污染治理事业发展。”王洪臣说,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,我国快速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、建设等级最高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体系,基本消除了劣V类水体。
王海燕介绍,目前《标准》在全世界处于居中水平。已出台地方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,均严于国标。例如,京津冀以及太湖、巢湖、滇池等流域的地标都严于国标一级A要求。在此背景下,国标还会再适度加严吗?
王凯军认为,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环境标准体系,由于地方标准的完善,除了进一步完善风险因子管控要求和调整个别指标限值,国家标准不太可能再普遍加严。
王海燕称,《标准》目前作为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控制底线,不宜设置过严的要求。地方有水环境质量改善需要的,可以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地方排放标准。
2025年3月,《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标准(征求意见稿)》发布,这份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水环境质量标准,纳入了全氟化合物(PFASs)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新污染物。
王凯军称,全球除了瑞士等少数国家,均尚未将新污染物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标准中。从环境管理的优先序来讲,在影响公众健康的饮用水相关质量标准中纳入新污染物是第一位的,将新污染物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仍需时日,需要根据进水控制情况和排水监测结果等因素综合确定。